【剧透】首部非遗院线电影《天工苏作》里的苏绣故事发表时间:2021-07-06 10:45 这是一部记录苏州手工艺非遗传承的影片 《天工苏作》将于7月10日上映 这里面有一段镇湖苏绣的传承故事 值得细细品味 作为来自镇湖的苏绣的传承人和大师,一路以来姚惠芬拒绝了太多人的拜师请求。 「不能是一时兴起的,这个关系一辈子。」 姚惠芬是苏绣世家。 「苏州的一个绣娘啊,一辈子要分7000000根丝线,所以只能有一个心思。」 这个心思,就是怎么去追求更精致的艺术对谈。 我们说几个细节,你就知道这里几乎就是手工艺的宇宙尽头。 先说配线,配线是绣娘的基本功。 单是绣一幅十公分的山峦,因为浓淡、光线不同, 就需同色系丝线几十种。 而分线,则是考验指尖功夫。 我们常见的细细的一根蚕丝线,还可以分两绒,一绒可以分出八根丝。 一根丝又可以分出八毛。 也就是说,一根我们眼里已经极细的线,竟然由128毛组成,绣娘必须快速分出来。 举个例子。 绣金鱼的尾部,有时候为了突出精细,只能用到一根线中的两毛,甚至一毛。 于一根线里分出128分之一,这已然是追求**的纤维艺术。 所以,姚惠芬常说「手要保护好,绣品才能绣好」。 年轻姑娘孙亚楠对自己的手很满意。 她只是不知道,这双手还要多久才能得到姚惠芬的神技真传。 在姚惠芬的心里,如果单把苏绣当成营生技艺,不难。 而若是视为一门艺术,就需要无限的创造力。 就像当年清末民初的苏绣大师沈寿,西学东渐,发明了仿真绣,跳出了东方古老的范畴,让大千世界,都在其中。 两千多年来,苏绣的长盛也是因为此。 是在于**的艺术体现,也是在于对变化对未知,**的探索和追求。 2015年,姚惠芬发明的简针绣,也是同样是一个突破。 它看起来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作品。可这极简背后的精妙和复杂,才是苏绣的核心。 在完成那副达芬奇作品时。 姚惠芬在日记里写道: 「我觉得这针和线就是活的,有着新的生命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,和达芬奇大师,对话,交流。」 看着玄乎,但这就是苏州匠人得以坚持下去的,灵魂。 太湖水面,雾霭蒸腾。 姚惠芬和徒弟孙亚楠在天台一边绣着双面绣,一面聊天。 「你一定要想好了才决定,决定了就要一辈子坚持下来。」 姚惠芬轻言软语,手里的针直直地穿过过去。 「双面绣啊,针一定要直。」 小孙姑娘把针也定定地直直穿过去。 四十年啊,织出了锦绣,花白了头发。 她的心声,代表了不少现在手艺人的愿望。 「我不想像妈妈和奶奶那样,为了绣而绣,为了谋生存,或是,做生活。 我想当作一门艺术,推陈出新的,才是永不凋零的。」 其实,在这部纪录电影里,我们一路看到了苏州从宋朝的江南文人那,沿袭下来的风骨和韵致。 也看到了新一代苏州人,寻求国际大同文化共生的方向。 |